特別報導
-
Intel Skylake「非K超頻」震撼登場,空冷飆速加快70~74%大爆發!
這幾天,主機板業界發生了大事情,Skylake驚爆「鎖頻被破解」。來自北投、中和、新店的四大主機板廠,無人有辦法破解的「非K天胡處理器」,居然被中和一家前陣子才新進入遊戲主機板業者,給破解了。全世界第一家提供「非K天胡處理器」暴力超頻技術的,則是美超微Supermicro。這次,非常令人振奮的,「非K天胡處理器」非常強悍,「非K超頻」的戰鬥力,效能提昇,出現了可以免費額外加送「70%~74%效能」,可以輕鬆達到超頻加速「狂飆170~174%」 --------------- --------------- 2015年11月30日,專注於超頻比賽,在玩家圈頗具盛名的HWBOT網站,突然出現了一個新的世界超頻紀錄。由DHENZJHEN所創下2 CPU的Skylake CPU超頻記錄,用了居然是「鎖頻版」的「非K天胡處理器」,硬是把不能超頻的Core i3-6320,由內頻3.9GHz(100MHz x39),硬是超頻到了4.675.98GHz(119.9MHz x39),整體超頻加速「狂飆120%」。 這個全新的超頻記錄,由於用了「鎖頻版」的「非K天胡處理器」,加上搭配了「不能超頻」的「Intel H170主機板」,把完全不可能的超頻組合,硬幹給超頻上去。這首次Skylake驚爆「鎖頻被破解」,不但轟動了玩家圈,震撼了主機板業界,也讓Intel非常跳腳。 Skylake驚爆「鎖頻被破解」,這個事情非常大條。直接影響到的,就是Intel最有利潤的「K系列天胡處理器」銷售,若是「鎖頻版」的「非K天胡處理器」都能超頻,萬一還可以超到跟「不鎖外頻、倍頻版」的「K系列天胡處理器」一樣水準,那麼「K系列天胡處理器」就麻煩大了。 然而,對主機板業界,這個Skylake驚爆「鎖頻被破解」,此事可是非同小可。正因為,由DHENZJHEN所創下2 CPU的Skylake CPU超頻記錄,用的是「不能超頻」的「Intel H170主機板」。反推回來,「Intel H170主機板」的鎖頻機制,Intel ME韌體的鎖頻功能,已經破功,正式宣告「被破解」。這樣「不能超頻」的「Intel H170主機板」都能拿來超頻,那麼也正式宣告「Intel H170及B150、H110主機板進入可超頻時代」。 這邊要給大家上一課,進一步認識「Skylake處理器」,以及「Z170、H170、B150及H110主機板」。 桌機版Skylake處理器,「K系列天胡處理器」目前上市零售盒裝版,總共有Core i5-6600K、Core i7-6700K;還有「非K天胡處理器」,目前上市零售盒裝版,標準版總共有Pentium G4400、G4500與G4520,Core i3-6100、6300與6320,Core i5-6400、6500與6600,Core i7-6700。低電壓版共有Pentium G4400T、G4500T、Core i3-6100T、6300T,Core i5-6400T、6500T、6600T,Core i7-6700T,這幾顆低電壓版,台灣代理商則並沒有引進銷售。 桌機版Skylake處理器,採用LGA1151腳位,共可對應「Z170、H170、B150及H110主機板」。其中,只有「Z170主機板」可以超頻,這邊超頻,指的是「外頻、倍頻與記憶體都能超頻」,但需要搭配「K系列天胡處理器」。「H170、B150及H110主機板」則不可以超頻,這邊說的不能超頻,指的是「外頻、記憶體都不能超頻」,外頻最高100MHz,允許3%的差異幅度,簡單來說,就是外頻只能跑到103MHz左右,記憶體的話,則只支援到DDR4-2133,無論是怎麼調整,怎麼跑都只能跑到這個速度,頂多只能調整記憶體時序。若是DDR3版本,最高也只能跑到DDR3-2133。 「K系列天胡處理器」,一定要搭配「Z170主機板」,才能支援「外頻、倍頻與記憶體的超頻」。「K系列天胡處理器」,若搭配「H170、B150及H110主機板」,則等同自廢武功,不能支援「外頻、倍頻與記憶體的超頻」,外頻會被鎖住100MHz,記憶體也會被鎖住,只能跑到DDR4-2133。 「非K系列天胡處理器」,不管搭配「Z170主機板」,或者是搭配「H170、B150及H110主機板」,結果都是相同的,「外頻、記憶體都不能超頻」,外頻會被鎖住100MHz,記憶體也會被鎖住,只能跑到DDR4-2133。 2015年11月30日,HWBOT網站,出現由DHENZJHEN所創下2 CPU的Skylake CPU超頻記錄,不能超頻的Core i3-6320,由內頻3.9GHz(100MHz x39),硬是超頻到了4.675.98GHz(119.9MHz x39),整體超頻加速「狂飆120%」。這也證實了,「非K天胡處理器」的超頻,已經不再遙不可及。然而,從CPU-Z的截圖,可以發現,用的是美超微Supermicro SUPERO C7H170-M主機板,這是屬於美超微的最新遊戲主機板系列。 然而,這張美超微Supermicro SUPERO C7H170-M主機板,引發了後續各大主機板相繼投入戰局,ASUS、ASRock、MSI與GIGABYTE也加入了「非K超頻」的研究,做出了更多的「非K超頻」主機板,先是Z170主機板「非K超頻」破解BIOS流出,再來是「非K超頻」改版H110、B150與H170主機板也悄悄開賣。 隨著Skylake驚爆「鎖頻被破解」,加上標準版「非K天胡處理器」,隨便都能超頻。「非K天胡處理器」非常強悍,「非K超頻」的戰鬥力,效能提昇,出現了可以免費額外加送「70%~74%效能」,可以輕鬆達到超頻加速「狂飆170~174%」。 原本競爭激烈的消費級主機板市場,出現了新的震撼彈,也產生了急遽的變化。新進遊戲主機板市場的美超微Supermicro,在「不能超頻」的「Intel H170、H170、B150及H110主機板」,率先全面引進「非K天胡處理器」暴力超頻技術之後,來自北投、中和、新店的四大主機板廠要不要跟進?龍頭霸主華碩ASUS一定會出招,競爭對手技嘉GIGABYTE肯定也會追擊,接下來微星MSI、華擎ASRock勢必也得跟上腳步,看來2016年的遊戲主機板市場,還會有很多好戲可看。 而接下來,很肯定的,「H170、B150及H110主機板」市場,尤其是相對比較高階的「H170、B150主機板」,「非K天胡處理器」的暴力超頻將會是新重點!
-
曜越SPM智慧電源供應器報到,Thermaltake Toughpower DPS G與Smart DPS G新登場!
由於地球暖化嚴重,各國政府紛紛響應節能減碳的政策,鼓勵推行各種節能的家電與3C產品。為響應環保,台電推出節電獎勵措施,來鼓勵民眾養成隨手關燈、隨手關機的好習慣,以便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如何應用各種科技來達到節能應用,一直是近年來被各界所重視的議題。 當今智慧型應用廣泛,以個人的應用來說,包含了智慧型手機、智慧手環、智慧手錶等等,甚至智慧衣、智慧鞋等新式應用也蓄勢待發。而智慧型應用發展到社區、公司甚至社會、國家層級,便興起智慧家庭、智慧工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電網…等各種智慧應用。 這其中,智慧電網(Smart Grid)的發展可說是重大基礎工程。亦即必須建構出現代化的輸電網路,透過智慧電錶(Smart Meter)來偵測與採集供應端與使用端的電力狀況,再運用這些資訊來做發電量與輸出分派的參考,或調整家庭或企業用戶的耗電量與節電獎勵方式,進而達到節約能源,降低電廠損耗,以及提升電網的可靠性等目的。 與其等到政府來強制你要做節能減碳,不如現在就從自身做起。而市面上也有不少可以幫助你達到節約能源的智慧應用產品。例如像是Smart Plug (智慧插座)就是其一,可以透過手機來做到遠端監控。因此當你出門忘了將風扇、檯燈關閉時,就可以在異地以手機來關閉。 只是Smart Plug產品價格不斐,而且家裡不可能只用一支Smart Plug就夠用,通常必須買了很多個,才能發揮效果,而且Smart Plug只能做到即時或定時的開或關,並偵測到是否過熱而立即斷電,若要做到其他應用,還是有難度的。 至於電腦產品方面,相信大家常常使用電腦,但都不一定曉得你的電腦每天、每個月用掉多少電,尤其像是超高效能、電競級的電腦的耗電量更高,雖說不少電腦已有具備監控與調整節電的功能,但到底消耗了多少度電、增加多少電費,您可能還不清楚! 為讓電腦也能提升到智慧應用,知名電腦周邊廠商-曜越科技,推出了智慧電源的產品,同時還推出手機App,以及雲端管理平台。讓消費者能夠真正的偵測、記錄、分析自己的用電狀況,進而改變自己用電行為,以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 曜越於10月23日與國內五家3C業者(原價屋、三井、順發、燦坤及Yahoo!)一起宣告其全新「SPM雲端智慧電源管理平台」正式發表 (SPM為Smart Power Management的簡稱),也是曜越近5年來所投資研發的成果。與其他PSU (Power Supply Unit,電源供應器)廠商不同的是,曜越建構一套結合硬體+軟體+雲端的產品與服務的全新模式,並建構全新綠能電源生態圈,讓業界一同來推動節能環保電腦與周邊產品,為地球的環保盡一份心力! 曜越這次的產品,到底有什麼新鮮事?以下就透過我們記者會現場直擊,來了解這款產品。 以下就來看看產品發表會的現場直擊。 曜越與原價屋、三井、順發、燦坤及Yahoo!一起推出支援「SPM雲端智慧電源管理平台」的電競電腦,讓電競玩家在玩遊戲時,也能得知自己用了多少電,以便管理自己的用電行為(例如玩遊戲的時間要節制一點),以下就來看看這些電腦規格。 到底什麼是SPM雲端智慧電源管理平台呢?接下來就由曜越董事長來親自解說。 前面提到,曜越的Smart DPS G系列PSU,規格跟一般PSU一樣,不需要特殊規格的機殼,一般的ATX機殼就可以安裝。 以下先來看看有哪些DPS產品,以及建議售價。 這類DPS系列,採用模組化設計,該有的電源插頭規格都有,只是你會看到多了一個USB的四pin接孔,這個接孔可以透過隨附的連接線,來連接到主機板上方預留的USB前置面板插頭上。 開機時,Windows裝置會多偵測到一個HID裝置,並自動安裝好USB HID驅動程式,而曜越SPM平台的PC端監控軟體,會透過這個途徑,來蒐集PSU裡面所儲存的資料,並儲存至硬碟。當累積滿6小時的資料量之後(檔案大小大約10MB),就會把資料上傳至雲端空間。上傳成功之後,程式就會將本地端的資料刪除,以免佔用太多本地端的硬碟空間。 總之,曜越這次率先領先同業,推出SPM的全新架構,提供硬體+軟體+雲端的整合式服務,將原本硬梆梆的電源供應器,變成也具有智慧,能幫助消費者節省用電、進而節省用電花費,並達到環保目的。可說是創新的思維,值得其他廠商仿效。有關更詳盡的SPM與曜越DPS系列產品的測試,PCDIY!將有後續報導,敬請期待!
-
Western Digital與SanDisk合體了,將有助於HDD與SSD的發展
WD (威騰電子)與SanDisk (晟碟)於美國時間2015/10/21共同宣佈即將合體,WD以190億美元迎娶SanDisk,此併購案將於2016年第三季完成所有程序。WD與SanDisk各自是硬碟與快閃記憶應用產品的一方之霸。此併購案將有助於WD在 在NAND Flash市場的布局,並成為能夠提供全面化儲存解決方案的領導公司! 據悉,WD將以每股86.5美元收購SanDisk,而SanDisk在10/20的收盤價大約是75.19美元,WD等於是用比市價高15%的價格買下SanDisk。收購價中的85.1美元是用現金支付(WD真有錢!),剩下的1.4美元則是用0.0176股的威騰普通股股票來支付。這個併購案一宣佈之後,SanDisk股價小漲,而WD股價則是小跌。不過股價是一時的,長遠發展才是永久的!業界認為WD + SanDisk 的組合,將會造成不小的HDD+SSD市場衝擊。 因應當今新一代的作業系統在存取效能的要求,以及行動裝置在儲存容量的提升之下,傳統HDD已經無法負荷這樣的趨勢,當不少筆電紛紛以SSD或eMMC做為系統儲存碟,HDD就只能往高階桌上型或伺服器市場進攻,或者推出各式各樣的外接式硬碟、NAS(網路儲存裝置)產品,甚至針對不同應用市場,傳統硬碟切割成一般PC、高效能PC、企業儲存、NAS儲存、監控用儲存等產品線,來滿足不少市場應用。 不過由於受到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與玩家紛紛改採SSD做為系統儲存方案,加上有越來越多企業級的SSD產品的影響,在不少雲端伺服器業者(Cloud Hosting Service Provider)與資料中心業者(Data Center Service Provider)在選購儲存裝置時紛紛改用SSD的衝擊之下,傳統硬碟業者只能推出Hybrid HDD、SSHD (Solid State Hard Drive)等內建小量Flash儲存空間的硬碟產品來切入市場,但這種混搭式的產品的整體績效提升有限,無法提供完整的SSD解決方案… 為了跟Seagate爭取HDD市場第一名的龍頭寶座,WD首先在2011年3月花43億美元將HGST(昱科環球儲存)買下,成為HDD的No. 1,然而Seagate(希捷)也不是省油的燈,在4月也跟著宣佈將以13.75億美元買下Samsung(三星)的硬碟部門,搶回HDD No.1的寶座,但最近WD又搶回第一名寶座。至於Toshiba(東芝)就只靜待在第三名,看兩大硬碟廠在那邊廝殺,然後拿著自己的NAND Flash顆粒笑他們說:「哈哈!你們沒有自己的SSD技術,別再那邊爭了!」 這次,由於SanDisk想婚了,讓WD喜出望外,準備好更多白花花的美鈔與股票來迎娶,讓WD成為具有完整儲存解決方案的大公司。由於SanDisk本身就是SD協會的創始會員,參與了各種快閃儲存裝置標準的制定,擁有不少快閃記憶體相關專利,更是Toshiba的合資事業夥伴,因此WD+SanDisk雙方結合之後,相信將在既有快閃記憶體應用產品(SD、SSD、eMMC等)繼續使用NAND主要供應商-Toshiba的Flash顆粒之外,也將推出結合SSD+HDD優勢的儲存應用產品。 因此,在結合WD的HDD技術與Seagate的SSD技術,未來有可能推出更具高效能、更穩定、更平價的Hybrid HDD或SSHD產品,以一台抵兩台,來滿足需要快速存取與高容量的市場需求。這樣一來,可能會讓Apple新一代的Fusion Drive技術使用他們的產品,而未來許多Wintel的筆電,也將會考慮使用這類的產品。 至於Toshiba這邊,因為有自己的HDD事業,也有NAND Flash事業。由於是SanDisk的合作夥伴,因此當WD和Toshiba都在全力搶攻消費級與企業級客戶時,Toshiba的NAND顆粒到底是要優先出貨給自家的Toshiba SSD,還是給WD + SanDisk?這就非常耐人尋味了! 再看Seagate部份,當初2011年只買下Samsung的硬碟部門,不過也打開了與Samsung合作的大門。在Seagate和WD都是傳統硬碟供應商,最多只提供SSHD或Hybrid HDD的產品。但在當今WD + SanDisk之後,Seagate的處境可能更加危險了,因為Seagate只有SSHD產品,完整的SSD產品部份就只能跟客戶說從缺了! 相信Seagate應該不會坐以待斃,有可能會趕緊為自己尋找另一半。說不定Seagate早就已經在私底下洽談,只是還沒宣佈而已。會不會像上次一樣,一個月後就有好消息,對象又是誰,就讓我們拭目以待了! (1) (2) (3) (4) (5)
-
羨慕iPhone 6s的3D觸控與iPad Pro的多工切換顯示嗎?舊機越獄後也能“部份”開啟喔!
自蘋果於9/9正式發表全新的iPhone 6s、iPhone 6s Plus,並首度介紹其3D Touch的觸控操作模式,讓不少果粉躍躍欲試。那麼對於眾多還沒買到的果粉怎麼辦呢?別擔心,現在只要升級到iOS 9之後,就可以讓你~悅「越獄」試! 以往新版iOS推出時,其對應的越獄(Jailbreak)工具,都要等個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才會釋出,不過這次iOS 9的越獄工具卻是出奇的快!幾乎等於是買到新機沒多久,就有越獄程式出爐! 例如最近剛推出的盤古越獄(Pangu)程式,能夠支援iOS 9.0至9.0.2等版本的裝置,包含iPhone 6 Plus/6/5s/5c/5/4s、iPod Touch 5G、iPad Air 2/Air/4/3/2/mini 3/mini Retina/mini等機種。至於越獄後必備的Cydia Store也準備好了,甚至還有對應iOS 9專用的App可以使用,讓你越獄後不用擔心沒App可用。 對於舊的iPhone/iPad/iPod機種而言,似乎暫時較難找到升級至iOS 9的理由,總使升級上去,也無法享受到iPhone 6s的最新3D Touch操控方式,更別說要升級後並越獄了。不過已經有蘋果程式開發者找出如何讓3D Touch操作方式,套用在一些早期不支援3D Touch的裝置上使用,並開發出Forcy這個App,目前已於Cydia Store裡面上架。 以iPhone 6s的3D Touch操作模式,使用者可以透過輕輕點選,或重壓螢幕,來使用1. Peek、2. Pop以及3. 打開Context Menu(快速動作)等功能。而Forcy的操作方式,則是在App的圖像用手指往上滑一下,即可打開一樣的Context Menu。這樣一來,舊的裝置就可以透過這種方法,在相機App裡面就可以先預覽一張照片、或是在Safari裡面先預覽一個網址等等。 嚴格來說,Forcy是透過將手指往上滑的方法,來「模擬」出3D Touch的Context Menu功能,但不是所有的程式都能支援。目前測試可以使用的App,有iOS 9內建的電話、訊息、郵件、行事曆、相機、Safari等App。 除了Forcy之外,還有另外一套UniversalForce,也可以讓所有iOS 9裝置開啟3D Touch的功能,例如Context Menu,以及Photo Peek (相片預覽)。操作方式類似早期Windows Mobile PDA的方式,只要按久一點,就會出現Context Menu。讓你在舊手機或iPad上「優先」試用這些3D Touch功能的魅力。 至於iOS 9的其他重大特色,就是多工能力大進步,其提供了:1. 分割畫面(Split-View),讓你的iPad能夠同時顯示兩個App;2. Slide Over功能,可以像Windows 8那樣打開執行中的App選單來預覽裡面的內容,讓你同時在第二個App中作業,而無須離開第一個 app。3. 子母畫面(Picture-in-Picture),讓你可以一邊執行其他App、一邊觀看YouTube影片。 這個功能適合在iPad Pro,以及新款iPad Air上使用,但是iPhone就無法使用這個Split-View功能了。不過,在Cydia Store有一個叫做Medusa的App,可以讓所有的iOS 9裝置都啟用這個功能,讓你的iPhone 手機也能同時顯示兩支App。 不過,由於多工執行顯示會耗費更多處理器資源,也難怪Apple會在舊款裝置上將此功能關閉掉。如今透過Medusa將此功能重新打開之後,而且受限於硬體效能的影響,因此要是您發現在早期iPad mini或iPhone 4s跑起來很慢的話,也別太驚訝就是了!您就當作在您的iPhone或iPad上「優先」評估這個功能是否實用,若覺得不錯再去升級也不遲。 (1) (2) (3) (4) (5) (6) (7) (8)
-
什麼?光華商場竟然還買得到全新的SDRAM、DDR SDRAM、3.5吋磁碟片?
電腦世界每天都有新鮮事,今天也不例外,PCDIY!光華特派記者小路克,今天在光華數位新天地閒晃時,偶然在三樓90、91室的景佳資訊門市的角落,發現到令人懷念的電腦產品… 仔細看了一下,竟然是已經在市場上淡出多年的SDRAM、DDR400記憶體模組,以及3.5吋的磁碟片,而且竟然都是全新品,太讓小路克意外了!沒想到在資訊流通、新舊產品汰舊率非常高的光華商圈,還能看得到這些東西,真的是令人吃驚! 看著這些全新的庫存,不禁回想去過去的年代,SDRAM風行的年代大約為Intel第一代Pentium處理器到第三代的Pentium III處理器左右,當時的SDRAM 128MB剛上市的時候,一條行情都要新台幣4、5千元,跟現在的記憶體模組比較起來根本就是天價;DDR400則是第一代的DDR系列模組,目前市面上依然還買得到DDR400的記憶體模組,但是大概都為1GB或512MB的版本,256MB的版本早就在市場上消失多年了。 至於3.5吋的磁片更不用說了,只有1.44MB的容量,保存不易與速度太慢的特性,也其在電腦發展的歷史中,慢慢被後來的隨身碟所取代,然後逐漸消失在市場上。看了這麼多老規格的電腦零組件,竟然還有全新未拆封的庫存,真的很佩服店家竟然可以保存那麼久、且保存得那麼的完好。 如果您家裡有還可以正常運作的老PC需要升級,不妨來這邊看看有沒有您需要的零件吧! #廠商資訊 店家名稱:PC MART景佳資訊有限公司 店家電話:02-2397-3802 店家地址:台北市市民大道三段8號3樓 90、91室
-
Amazon 50美元7吋平板正式發表,還有買5送1
如先前外界所預料,電子商務巨擘Amazon將推出50美元(約新台幣1615元)的6吋平板,果然Amazon在9/18正式在官方網站上架,而且是7吋的平板!目前預購中,於9/30正式出貨,定價就是49.99美元。若一次買5台,就多送1台。等於平均1台才41.66美元(約新台幣1347元),您準備好揪團一起來搶購了嗎? Amazon於2014年10月推出6吋的Fire HD 6之後,其以99美元的超低價格搶市,就造成市場轟動。當平板跌破百元大關,不少其他業者紛紛吃不消,只能透過強化自家規格來應戰。不過,在2015年9月初(蘋果iPad Pro發表日之前),就有業者表示Amazon將在今年耶誕季推出新的6吋平板電腦,價格再下探到50美元以下,簡直是要讓其他競爭對手措手不及。 如今Amazon正式上架了,真的就是49.99美元免運(僅限美國),而且是7吋的平板,而非外界所傳的6吋。而且他們還舉辦買5送1的活動,只要在購買數量選6,然後輸入FIRE6PACK這個促銷代碼,就可以折掉1台的價錢。 7吋這個螢幕大小,可說是平板產品中的最佳入門選擇。Amazon Fire平板的規格原本從外界預測的6吋直接提升到7吋。讓消費者有「賺」到的感覺。先來看看這款Amazon Fire 7吋平板的規格吧! ● 7吋,解析度1024x600 (171ppi),IPS面板 ● 1.3 GHz 四核心處理器 ● 搭載Fire OS 5 (基於Android 5.1的客製版) ● 1GB RAM ● 8GB eMMC (留有5GB可用儲存空間),另有microSD插槽支援到128GB卡 ● 802.11b/g/n Wi-Fi 無線網路與 Bluetooth 藍牙 ● 主相機:200百萬畫素;前相機:30萬畫素(VGA) ● 音效:內建單聲道喇叭 ● 感測:內建加速度感測器 ● 體積為191x115x10.6mm;重量為313g ● 電池續航力:7小時 ● 充電時間:6小時充飽 這個價錢還具有90天免費保固(美國地區),若需要1年、2年、3年保固則要另外加購。目前Amazon Fire已經開始預購,將於9月30日陸續出貨。 為了對抗眾多競爭對手,Amazon狂壓硬體設備本身的利潤,藉由透過軟體與加值服務的方式來獲利。由於Amazon帶頭下殺7吋平板到50美元以下,而且還搭載最新Android 5.1的作業系統,若以Amazon Fire的規格,與其他大廠相近規格的產品做比較,就可以發現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產品,都暫時無法跟Amazon Fire的價錢相比: (1) Lenovo IdeaTab Tab2,Mediatek四核,支援GPS,269g → NT$3,090 (2) Acer Iconia One 7,Intel四核,16G ROM,1280x800,500萬畫素,320g → NT$3,090~NT$3,390 (3) ASUS ZenPad C 7.0,Intel四核,500萬畫素,支援GPS&Glonass,270g → NT$3,090 (4) MSI Primo 78,Mediatek四核,3G通話,16G ROM,300g → NT$2,990 (5) Huawei MediaPad T1,Spreadtrum四核,支援GPS ,278g → NT$2,990 如果大廠都賣得這麼低,還不能與Amazon Fire的NT$1,500~1,600相比的話,接下來的耶誕季,勢必可看到以上這些大廠的一連串降價動作了! 至於白牌平板部份,大多數相近規格的產品,已經有殺到NT$2,500的產品。而有些白牌7吋平板雖然殺到跟Amazon Fire相近的價格帶(NT$1,400~NT$1,800),但這些平板都還是3年前的規格(例如512MB RAM,4GB ROM,800x480解析度等等),而且還是Android 4.x。 看樣子,當蘋果正在培養平板市場向上提升的力量時,我們也看到非蘋陣營的平板市場正在向下沉淪。對後者而言,廠商如何做出差異化的產品,讓消費者買單,就看各廠商們如何使出渾身解數了! (1)
-
用玩家經驗打造玩家品味,專訪ASUS核心研發團隊談新一代主機板設計
ASUS主機板在2014年的全球出貨量為2200萬片,比2013年的2070萬片還要高6%,即使面臨全球資訊環境的巨大變動,以及不確定性因素提升,ASUS主機板仍然有穩健的成長,並且獲得市場與玩家們的肯定,在Intel發表新一代的Skylake處理器同時,ASUS零時差的推出全系列主機板,包含主流市場的Master系列、適合一般遊戲玩家的Pro Gaming系列、強調耐久性的TUF系列以及旗艦電腦玩家愛好的ROG系列,主機板設計除了維持優異的系統穩定性外,ASUS也針對不同客層與使用族群,量身打造合適的主機板功能,新一代的Skylake主機板上,ASUS不僅是保留多項受到以往歡迎的功能,更持續整合組裝玩家、遊戲玩家與超頻玩家的經驗,使ASUS主機板的功能與效能繼續升級,並回應市場期許。 新推出的Skylake處理器,在Intel的晶片發展的Tick-Tock戰略中,屬於Tock部分,也就是在處理器架構上有所翻新,按照市場需求差異,推出Z170、H170與B150三款產品,針對此次的平台更新,PCDIY!電腦硬派月刊也前往ASUS進行專訪,藉由ASUS的解說,進一步了解Skylake架構的變化,以及ASUS在新產品中加入的技術和功能。 全新架構的Intel Skylake處理器,具有多項變革,包含支援DDR4記憶體與PCIe Gen3通道數量的增加,以及強化M.2介面與新增USB 3.1支援,而ASUS官方對於組裝電腦的發展,從支援DDR4的條件觀察,由於單條DDR4記憶體模組的容量提升到16GB,即使是只有兩個DIMM插槽的Mini-ITX平台,也可以享受到32GB的記憶體,藉由PCIe Gen3增加的通道,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滿足固態硬碟的高速傳輸,認為Mini-ITX主機板的成熟,也能提供優異的超頻能力,讓小型電腦也可以發揮出強大威猛的實力,除了小型電腦在效能上將有所突破外,一般ATX尺寸主機板將會朝多元功能或具備多樣連接埠的方向發展,例如加入多個USB 3.1或是具備夠多的高速傳輸連接埠。 針對USB 3.1的發展,目前常見的是由Intel與ASMedia提供解決方案,比較兩者的效能與穩定性,華碩認為USB 3.1並非全新介面,早在Intel之前,ASMedia已經著墨一段時間,早已通盤掌握並提供周全設計,ASUS也是有十足的準備才會將新介面大量設計在主機板上,無論是Intel或是ASMedia的提供的解決方案,ASUS都將全面採用,使用者搭配官方提供的USB 3.1 Boost程式,還可獲得更好的傳輸效能,除了USB 3.1外,玩家們接下來在ASUS主機板上也會普遍看到M.2的介面,此外Intel目前也正在推廣U.2的新介面,無論是M.2或U.2,顯然都是要順應未來儲存裝置傳輸將有越來越快的發展,ASUS也在部分主機板中,如Z170 Deluxe配件內也附上Hyper Kit配件,讓玩家們可以直接使用U.2介面的固態硬碟。 ASUS在主機板產品上,有相當高段研發設計功力,能夠設計生產出品質優異又運作穩定的主機板,不過ASUS也從未忽視市場玩家給予的寶貴意見,並且適時提供組裝電腦玩家協助,例如新一代的Intel Skylake處理器外觀設計較薄,ASUS也隨主機板提供處理器安裝工具,降低意外壓壞主機板上的處理器針腳的機率。 在系統調教的設計上,ASUS官方認為如何簡化效能調教過程、例如透過一鍵方式進行,甚至做到更智慧的自動調教,讓一般大眾也可以體會高端玩家的電腦樂趣,是目前努力的方向,他們也認為像是FAN Xpert 3這項技術,讓電腦玩家可以有效的操控主機內各處風扇,根據判斷不同區塊的溫度,決定增強或減弱風扇,有效降低系統溫度,讓風扇運作更有效率。 另外,提供可以即時調整的網路傳輸設計,強化網路傳輸客製化,進行網路遊戲時,就以遊戲傳輸為優先,當玩家在下載資料,又需要觀賞影音串流,也能自行調整,讓影音串流與下載同時進行,各自保有應有的速度繼續傳輸,也不影響玩家的操作體驗。 對於近年蓬勃發展的電競領域,ASUS也認為除了贊助電競賽事與相關推廣活動外,以ROG系列主機板或是周邊產品而言,透過與電競選手的交流,吸取職業選手或是專業玩家的意見,納入產品設計考量,不只是替專業使用者量身打造,也是提供正確且實用的設計給市場消費者選購,台灣近年LAN Party活動風氣盛,ASUS也會參與其中,觀察玩家需求,新推出的Skylake主機板具備LED燈光設計,在LAN Party中不僅是讓參與者可以展現主機風格個性,對於在組隊或是辨識隊友,也有不錯的效果,未來也將準備把多色LED燈設計,加入到周邊產品上。 過去組裝玩家遭遇系統無法開機時,主機板上的除錯燈是相當重要指標,觀察顯示編碼即可了解錯誤原因,ASUS官方認為主機板上的LED燈光在酷炫之餘,也同時可提供錯誤訊息辨識,加上目前多數機殼都有透視設計,玩家可以從機殼外部就能直接看到LED燈光、直接看到系統狀況,無論是輔助工具的、客製化調教設計或是善用LED燈優勢,ASUS都是從玩家、使用者經驗進行改善,讓玩電腦這件事情變得更加親民方便、門檻更低。 新一代的主機板發展上,華碩仍然會推出四大系列,包含一般大眾使用的Signature系列(原Channel,新中文名稱為大師系列)、針對遊戲功能強化的Pro Gaming系列(原Pro Gamer)、強調耐久性與高穩定性的TUF系列與滿足超頻玩家以及電競使用者的ROG系列,針對不同市場需求與客層推出產品,在四大系列中,可以發現Pro Gaming與ROG在遊戲功能部分有所重疊,甚至Pro Gaming在某些功能上是繼承ROG而來,ASUS官方認為市場大眾在選購主機板時,仍然是價格取向,ROG系列主要是專為高端Z系列晶片去研發,Pro Gaming的焦點則是放在一般遊戲應用,雖然也同時推出Z170主機板,有重疊狀況,但是從產品售價來看,面對各自的消費市場,系列主機板仍然會開拓出不同的客層,滿足各階層消費者的需求,最好的用料與設計還是會出現在ROG主機板上,想要追求遊戲功能和CP值的玩家,就是選擇Pro Gaming系列。 針對Windows 10目前的發展,華碩官方認為多數的組裝與遊戲玩家,為了確保硬體或是遊戲相容性,大多都還是願意停留或是安裝Windows 7作業系統,但是新架構的Skylake將USB做了轉變,影響到Windows 7安裝,身為主機板領導大廠,ASUS推出了EZ Installer程式,協助玩家在Skylake平台上能順利安裝Windows 7,並確保USB鍵盤滑鼠的在安裝系統過程中都能正確運作。 在回應Skylake搭配DDR3記憶體模組的議題,ASUS認為會依照市場需求來規劃,接下來也會推出支援標準電壓與低電壓的DDR3版本Skylake主機板,消費者可以有更大的彈性來採購,不過就趨勢來看DDR4的價格在未來會越來越低,也相信市場最終會完全轉換到以DDR4為主的電腦平台。 最後,面對市場普遍認為PC已死的說法,ASUS官方則認為即使目前行動裝置盛行,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或是有許多以往在個人電腦上執行的工作都轉移到平板上,但是不可否認的,大部分家庭內,都還是保有了個人電腦,這台個人電腦也將成為家庭中的資料交換中心,承載各行動裝置的備份資料,手機平板也會連線到個人電腦上取得資訊,個人電腦作為行動裝置的後盾,在重要性上絕對是超過以往,ASUS在主機板領域裡佔有領導地位,也將持續創新設計,研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功能,並提供穩定又高效能的主機板給各方消費者。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CPU】:
-
生日快樂!Windows 95已經20歲囉!
微軟第一套獨立視窗作業系統-Windows 95,已經滿20歲囉!1995年8月24日(北美時間)微軟正式推出Windows 95,將圖形化操作介面帶給PC的使用者。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導入工作列的設計,尤其左下角的「開始」按鈕,早成為當今視窗家族不可抹滅的一個圖騰,習慣之後就回不去了。縱使微軟曾嘗試想在Windows 8裡面把開始功能表給廢掉,但Windows 10又把開始功能表放回去,看來Windows 95的使用者操作體驗(User Experience),影響至今難以改變啊! 20多年以前的電腦硬體,都是透過Jumper或Switch來調整設定,在當時網路不發達,說明書又是英文落落長的年代,電腦升級組裝幾乎是工程師、專家才會的事情。對於想要自己升級硬體的用戶來說,必須得先了解電腦硬體知識,熟悉各周邊裝置所佔用的硬體資源,然後在調整設定時,避開會衝突到的資源,才能讓DOS/Windows 3.x等這類作業系統順利抓到硬體,以便順利運作。 後來Windows 95之後,其導入的Plug and Play (隨插即用,PnP)功能,讓電腦擴充周邊裝置能夠更加方便,帶動後來的電腦主機板及BIOS全面支援PnP,並有類似Designed for Windows 95的貼紙出現。消費者不用再去記什麼I/O Address、IRQ、DMA等等外星文,只要符合PnP規格設計的硬體,就能被Windows 95偵測到,此時只要將驅動程式磁片/光碟放入,即可裝好驅動程式並開啟該硬體功能。 Windows 95上市五周後,便締造700萬套的銷佳績,也破了微軟以往的紀錄。電視廣告拼命放送Rolling Stone(滾石樂團)所唱的“Start Me Up”這首歌。Windows 95是16&32位元的混合式作業系統(版本代號4.0,開發代號為Chicago)。在當時的電腦年代,大多以Fax/Modem來上網,而早期Windows 3.x的上網方式,都是透過第三方軟體來達成。到了Windows 95之後,微軟提供Microsoft Plus!軟體,內建Internet Explorer與Outlook等瀏覽器與電子郵件,並支援撥號網路與區域網路,開啟了網際網路的新時代。 而Windows 95本身支援多媒體播放、教育軟體與遊戲功能,以及後來繪圖加速卡的推出,讓越多遊戲開發商紛紛捨棄DOS平台,並推出Windows版本的遊戲。而後來微軟導入的DirectX API,從1995年的DirectX 1.0,發展到現在Windows 10的DirectX 12,幾乎已成遊戲開發必支援的API平台之一。 Windows 95推出後,由於並無內建Windows Update功能,因此Windows 95後續總共推出了五種版本,有些有公開銷售,有些則只給廠商預裝在販售的電腦內,說明如下: ● Windows 95 原始版本 ● Windows 95 A (Windows 95 Service Pack 1) ● Windows 95 B (OSR2),做了一些改良,例如支援IE 3.0和FAT32檔案系統 ● Windows 95 B (OSR2.1),主要對USB 1.0的基本支援 ● Windows 95 C (OSR2.5),包含以上所有功能,內建IE 4.0,為最終版本 至於微軟Windows 95系統需求如下: ●處理器:386DX CPU (建議486) ●記憶體:4MB (建議8MB) ●硬碟容量:升級版35~40MB,全新安裝50~55MB (確實容量取決於安裝的附屬功能與軟體數量) ●磁碟機:一台3.5吋磁碟機 (8年級生問:這是什麼?) ●光碟機:一台5.25吋光碟機 (若買光碟版,就需要光碟機來安裝) ●顯示卡:VGA (640x480)或更高解析度 (建議256色SVGA、支援800x600解析度) 若還要再使用Microsoft Exchange和The Microsoft Network,系統需求如下: ●記憶體:8MB ●硬碟容量:需要再多20MB的容量 ●數據機:使用The Microsoft Network上網時,會需要這個東西 可選擇的硬體部份: ●微軟滑鼠或相容性指標裝置 ●外接式數據機,或傳真/數據機卡 ●音效卡與喇叭 (以聽到聲音) 是的!對於早期CLI (Command Line Interface,命令列介面)作業系統來說,GUI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圖形式使用者介面)將複雜的指令輸入方式,簡化為動作與選項,讓使用者使用起來更方便、更直覺,不需要去記指令、背指令,讓電腦使用起來更親和。 微軟Windows 95的出現,改變了整個電腦產業,成為作業系統發展史上不可抹滅的歷史地位,其後續的版本,包括98/Me/XP/Vista/7/8/8.1,帶領電腦工業發展走過20年,而今日的Windows 10,在雲端化蓬勃發展之下,將以Windows as a Service (WaaS,視窗即服務)的概念,從產品提升為服務,繼續帶領電腦使用者邁入下一個10年。相信電腦的使用體驗將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方便!越來越直覺! 您用過Windows 95嗎?還是您根本就還在用Windows 95?在您的Windows使用體驗中,哪個版本是最棒的?哪個是讓您最難忘懷的?請於文末留言,或到哦! →更多的【PCDIY! Windows】: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軟體玩家】: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更多的【PCDIY!開箱文】:
-
Windows Bridge開源工具釋出,將iOS App「喬」入Windows平台
iOS平台的App Store內容豐富,擁有超過150萬支的iOS App可以透過iPhone與iPad的App Store下載,推升其iOS平台的無限應用。而Windows Phone的應用程式只有34萬支Apps,微軟真的急了!為讓其Windows平台發揚光大,微軟將Windows 10打造成能夠跨裝置的最佳平台,以其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 (UWP,通用視窗應用程式平台)來讓程式開發者只要寫一支App,就可以在Windows的各種平台上執行,包括PC、平板、手機等裝置。而這個任務目前已在Windows 10上面實作,將吸引不少軟體開發者投入開發Apps的行列。 那麼針對擁有超過150萬支Apps的Apple iOS平台,以及超過160萬支Apps的Google Android平台呢?微軟可是覬覦得很,早前先前在Build會議中,微軟就宣佈將推出新的Windows Bridge工具,這個工具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把現有的iOS Apps,移植到Windows平台。只要透過簡單的程式碼修改、函式庫重新對應,就可以加速程式設計師的移植速度,把原先專為iOS平台所設計的App,移植到Windows平台來執行! 以程式開發領域來說,Android的Apps主要是以Java語言為主,而iOS的Apps主要是以Objective-C語言為主,而以Windows應用程式大多是C、C++、C#為主流。因為每種平台所使用的主流程式語言都不盡相同,對程式設計師而言,每開發不同平台的App,就要使用其他語言,加上不同平台的硬體特性與軟體函式庫支援程度的不同,也會連帶影響到App的整體呈現。 由於iOS App的開發工具較佳,效能快,加上iOS的Apps具有較多人買單,因此對於手機App開發者而言,大多數程式設計師都會優先推出iOS的Apps,然後再來才是Android的版本。至於Windows平台(由於市占率太低),那就再說吧… 為讓眾多iOS App開發者,也能移轉其Apps到Windows平台,微軟正式推出了Windows Bridge for iOS,該工具包含了: (1) Objective-C Compiler (組譯器) (2) Objective-C Runtime (執行時期函式庫) (3) iOS API headers/libs (iOS應用程式呼叫介面之標頭檔案與函式庫) (4) Visual Studio IDE integration (整合進Visual Studio整合開發工具) 以上這些工具的用意就是要讓iOS開發者透過最小幅度的程式修改與移植,透過其Visual Studio開發工具,來組譯出以Objective-C程式碼為主的Windows Apps,以利在Windows平台執行。 此外,微軟也正式將Windows Bridge原始碼開源,透過MIT發行。這意味著未來將可以讓程式設計師自由運用,更快速開發出Windows平台的App。 目前微軟的Windows Bridge如下: (1) Windows Bridge for iOS (代號: Project Islandwood):搶先版8/7釋出,秋天推出正式版 (2) Windows Bridge for web apps (代號: Project Westminster):已於Windows 10和Visual Studio 2015上市時同步推出。 (3) Windows Bridge for Android (代號: Project Astoria):目前技術預覽版已經完成,僅先釋出給指定的邀請者。微軟每週將邀請更多的開發者來擴大這個計畫,並期望8月底前讓早鳥邀請者加入該計畫。預計在秋季推出public beta版(公眾測試版)。 (4) Windows Bridge for Classic Windows apps (代號: Project Centennial):也就是能將傳統桌面、以.NET與Win32為主的Windows程式,打包成可以直接在Windows Store上架的程式包,此計畫將於明年推出公眾測試版。 另外,為了廣大的遊戲開發者與遊戲族群,也能在Windows上面執行iOS與Android平台中的好玩遊戲,微軟先前推出了ANGLE for Windows,這是一種可以將OpenGL ES轉譯成DirectX的API,目前已可透過NuGet取得。 ANGLE全名是Almost Native Graphics Layer Engine (幾近原生的繪圖層引擎),也屬於開源計畫的一環,ANGLE可讓那些透過OpenGL ES 2.0 API的遊戲,轉譯成DirectX 11 API呼叫,讓遊戲開發者能夠無縫接軌地開發出OpenGL ES的Windows遊戲。而ANGLE不只是適用於桌面平台、手機、平板、甚至執行Windows 10 IoT Core的樹莓派2 (Raspberry Pi 2)單板電腦都可以。 目前ANGLE已經由Google接受,其效能已經大幅提升,且可以相容至DirectX 9.3的等級。相信很快就能慢慢支援到DirectX 11甚至DirectX 12的等級。未來有朝一日,iOS (以及Android)的遊戲,都可以實現在Windows 10的各種裝置上執行囉! →更多的【PCDIY! Windows】: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軟體玩家】: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更多的【PCDIY!開箱文】:
-
「ASMedia ASM1142」效能大對決!PCIe 2.0 x2 v.s. PCIe 3.0 x1介面USB 3.1擴充卡效能實測!
USB又改朝換代了,這次是從USB 3.0版本,進化到最新的USB 3.1版本。這邊,或許會有人說,USB 3.0不是剛出來嗎?怎麼這麼快又有新版呢?事實上,USB 3.0正式規格是在2008年11月12日發表,到了差不多約一年之後,才有多家業者推出PCIe to USB 3.0晶片組,而從時間來看,USB 3.0距離當年發表時間,已經有六年半的時間,也到了該推陳出新的時候。USB 3.1正式規格則是在2013年12月3日發表,2014年9月9日又發表了USB Type-C連接器,而早在去年Computex Taipei 2014,我們台灣之光祥碩科技,也就是ASMedia,第一家正式展示原生USB 3.1晶片,經過一連串認證,現在已經量產正式推出。這樣的USB 3.1改朝換代,將會是一個大變革,包括主機板、擴充卡、集線器與外接硬碟,都將全面翻新,導入USB 3.1。這次,PCDIY!獨家搶先測試,就讓我們來看看史上第一款PCIe to USB 3.1 Bridge:ASMedia ASM1142,來瞧瞧它在PCIe 2.0 x2與PCIe 3.0 x1擴充卡的戰鬥力吧! 時間回到USB 3.0時代,第一家推出PCIe to USB 3.0 Bridge晶片業者,是NEC(後來併入Renesas),接著出現ASMedia、Fresco Logic、Etron、TI,最後一家則是VIA獨立出來的VIA Labs。一開始,PCIe to USB 3.0 Bridge晶片供貨不足,導致價格維持高檔,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主要是因為主機板業者大量引進,所有的主機板都要內建USB 3.0,引爆了USB 3.0連接埠的數量競賽。後來,GIGABYTE提出了新的作法,認為這麼多的USB 3.0不可能同時都用,因此,在主機板上導入了USB 3.0 Hub晶片,事後證明這樣的作法是對的。一開始,各家業者也出現了相容性問題,在Host端的韌體與驅動程式持續改版,以及Device端持續修正韌體,目前USB 3.0出現不相容的機率,已經比剛推出的時候少了許多。AMD率先在主機板晶片組內建USB 3.0之後,接著Intel也在主機板晶片組導入USB 3.0,不過,主機板業者仍加入PCIe to USB 3.0 Bridge晶片,這則是為了提供更多的USB 3.0埠。發展至今,零售市場仍販售有搭載NEC、ASMedia、Fresco Logic、Etron或TI晶片的USB 3.0擴充卡,用來給舊電腦用戶做升級,或者做為更多USB 3.0埠擴充。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USB 3.1發表之後,各家業者也積極研發,現在,終於是來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刻。 目前,USB 3.1開發最快的業者,則是祥碩科技ASMedia。早在去年Computex Taipei 2014,就已經公開展示了原生USB 3.1晶片實品,經過一連串認證,現在已經量產正式推出。USB 3.1產品,這回共推出有ASMedia PCIe to USB 3.1 Bridge:ASM1142晶片,ASMedia Device Controller:ASM1351晶片,與ASMedia Device Controller:ASM1352R。ASM1142晶片,主要是給Host端使用,用來讓主機板提供USB 3.1埠,或者製造USB 3.1擴充卡。ASM1351、ASM1352R晶片,主要是給Device端使用,用來開發USB3.1行動硬碟,或者是製造USB 3.1硬碟外接盒,ASM1351支援單硬碟,ASM1352R則支援雙硬碟,還可以提供RAID 0、1、Jbod或Span。 USB 3.0技術,由於要相容於過去的USB 1.0、USB 1.1與USB 2.0,因此,得要累積一定的技術與專利,才有辦法繼續開發下一版,以致絕對有一定的難度。也因如此,能參與USB 3.0、USB 3.1競賽的,能拿到入場券的已經是稀有動物。2013年12月17日,威盛電子VIA怒告祥碩科技ASMedia,提出懷疑之前任職於威盛電子的前員工,2007年時林哲偉在威盛電子擔任副總,帶了一群核心團隊跳槽祥碩科技,疑似從VIA跳槽帶槍投靠ASMedia,因而引爆USB 3.0侵權糾紛。檢方認為之前任職於威盛電子的現任祥碩科技員工,包括張棋、工程師林書宇、黃永中及蔡乙仲將威盛電子的研發機密,帶到了祥碩科技。也因此,引爆了威盛電子怒告華碩電腦、祥碩科技,要求竊取技術求償台幣41.37億元,結果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反擊,提出尊重法律奉陪到底。這個USB 3.0專利糾紛,目前已經從台灣延燒到了美國。至於,祥碩科技ASMedia最新的USB 3.1晶片,是否會受到影響,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USB 3.1擴充卡的話,由於單埠傳輸速率就上10Gbps,因此,介面上的速度,最起碼也要跟上10Gbps才行,而這樣的速度,以PCIe介面來說,至少要用PCIe 2.0x 2或PCIe 3.0 x1才足夠,目前的第一款USB 3.0晶片組,ASMedia PCIe to USB 3.1 Bridge:ASM1142晶片,就是採用PCIe 2.0 x2或PCIe 3.0 x1介面設計。這邊要特別注意的是,現今電腦主機板的插槽,主流為PCIe x1、PCIe x4、PCIe x8或PCIe x16,因此,會遇到的問題,是根本就沒有PCIe 2.0 x2的插槽可以使用,另外,由於PCIe 3.0的話,現今的晶片組,只有提供PCIe 3.0 x16或PCIe 3.0 x8,PCIe 3.0 x1的話,也還沒有規劃這樣的設計,這導致USB 3.1擴充卡安裝上會遇到一些問題,比方要求PCIe 3.0 x1,卻誤安裝到PCIe 2.0 x1的話,就會產生降速的問題。目前來說,主機板業者的話,大多則採用了PCIe 2.0 x2設計,但以擴充卡業者來說,則提出了PCIe 3.0 x1與PCIe 2.0 x2方案,一樣的USB 3.1晶片組,推出了不同規格的USB 3.1擴充卡。 ASMedia ASM1142是目前唯一的USB 3.1晶片組,由於它提供了PCIe 2.0 x2與PCIe 3.0 x1介面設計,但要注意的,則是市場上的主機板,並沒有PCIe 2.0 x2的插槽,若做這樣的擴充卡,消費者必須安裝到PCIe 2.0 x4、x8或x16電路插槽,才能跑上全速,而且市場上的主機板,也沒有PCIe 3.0 x1的插槽,若做這樣的擴充卡,消費者必須安裝到PCIe 3.0 x16電路插槽才行。這邊,則跟三泰科技sunix借側了USB 3.1擴充卡來進行交叉測試,拿到了PCIe 2.0 x2的三泰科技sunix USB2312擴充卡(雙埠USB 3.1 Type-A),以及PCIe 3.0 x1的三泰科技sunix USB2311C擴充卡(單埠USB 3.1 Type-C)。 這次的USB 3.1擴充卡測試,PCDIY!選用了Intel Core i7-5960X Extreme處理器,搭配ASUS X99-DELUXE主機板,分別使用了 PCIe 2.0 x2的三泰科技sunix USB2312擴充卡,以及PCIe 3.0 x1的三泰科技sunix USB2311C擴充卡,安裝在PCIe 3.0 x16插槽。另外,由於目前並沒有USB 3.1裝置,這邊採用了ASMedia AT2053原廠測試板,這是一張採用了ASMedia Device Controller:ASM1352R的主機板,這主要是用模擬的方式,做出一組USB 3.1介面外接硬碟,支援2組SATA 6Gb/s硬碟,並可以用RAID 0組態磁碟陣列方式運作,若是用了2顆SSD的話,理論上就能發揮出USB 3.1的全速戰鬥力。這邊則使用了2顆Smasung 840 Pro 256GB固態硬碟,搭配ASMedia AT2053原廠測試板,模擬出USB 3.1介面的SSD外接硬碟。 這邊以三泰科技sunix USB2311C擴充卡,來進行PCIe 3.0 x1介面USB 3.1擴充卡測試,安裝了Windows 8.1專業版x64作業系統,分別以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PCMark 7、Anvil〞s Storage Utilities來做交叉測試。 這邊以三泰科技sunix USB2312擴充卡,來進行PCIe 2.0 x2介面USB 3.1擴充卡測試,安裝了Windows 8.1專業版x64作業系統,分別以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PCMark 7、Anvil〞s Storage Utilities來做交叉測試。 PCDIY!這邊也測試了一個USB 3.0的對照組,這邊以主機板上內建的原生Intel USB 3.0,安裝了Windows 8.1專業版x64作業系統,分別以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PCMark 7、Anvil〞s Storage Utilities來做交叉測試。 最後,要提醒大家,由於USB 3.1擴充卡總共有PCIe 2.0x 2與PCIe 3.0 x1版本,兩者適合使用的主機板並不一樣,因此,採購上可要特別留意才行,以免插錯擴充槽,變成速度上不去的狀況。購買USB 3.1擴充卡,小心別買錯版本,這可是要留意的唷! 廠商名稱:sunix - 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8913-1987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最多人點閱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光華商場的下一步,全世界都在看!
- 為什麼要換Skylake?Intel Core i7-6700K VS. Core i7-5775C VS. Core i7-4790K新舊處理器大戰!
- 迎廣InWin 805 ∞ Infinity重裝上陣,電腦精品機殼中的頂尖之作!
- NVIDIA GeForce GTX 1080磅礡登場,史上最強大PASCAL顯示卡誕生!
- 「浦科特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史上最強裸測機殼,聯力LIAN LI PC-T80裸測架!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Ryzen 7 1800X vs. Core i7-7700K vs. Core i7-6950X Extreme效能大車拼,AMD八核心銳龍戰神與Intel十核心愛妻之王跑分實測!
- WanaCrypt0r 2.0勒索病毒來襲,KB4012215更新程式與解毒程式下載安裝 – MS17-010系統漏洞攻擊救命仙丹!